面香浸染华夏四千年时光 现代化制面设备换新颜

本网原创】上期我们分析了南方人喜欢食用的水稻(第三期传送门:大米生产机械化进程加快 加工设备日益精进——古今对比系列三),尽管我国古代的水稻生产工具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但现代的机械化却稍显落后,如今我们正向农业机械化大跨步迈进。这期我们来讲讲面,当然,我国实在地大物博,北方吃食也分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像东北地区因为地处粮仓,实际上主食半数为大米,剩余的面食也不仅仅包含面,还有馒头、花卷之类的吃食;西北地区的面食通常专指面条。那这期就专门分析一波面条吧。   面条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最早的面条约有四千年历史,而“面条”这一称谓直至宋朝才进行了通用。本文以生产方式划分,将以和面、揉面为始,成型为终的面条归为一类,统称为原始面条,而在成型后需经蒸煮、油炸、冷冻等方式处理的面条称为速食面类。
   无论是原始面条还是经过二次加工的速食面类,都必须经过和面、揉面等一系列处理。和面、揉面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面条制作阶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都是个纯手工的技巧活。需要在面粉里缓慢、多次注入冷水,然后搅拌搓弄形成面团,在长期实践中人们发现面团揉成的标志有两点:面团表面光滑,手上、容器中无面粉残留。
 

   在汉代以前,人们做面的方式简单粗暴,用手撕扯面团下锅,这或许就是北方面条虽然统称面条,形状却与南方人印象中的长条状大相径庭的原因吧。北方的同学曾惊讶于南方对面条的狭窄定义,在他们看来,面条除了长条儿,还有梭形的拔鱼儿,有形似蝌蚪的抿蝌蚪,有自然卷曲如同蚌壳的栲栳栳;也有如同猫耳的猫耳朵……
   原始面条面临着保存难题,故而多是现做现吃,直到元代的人们将切好的面条进行晾晒,才有了挂面的出现。如今,挂面成为我国南方较为常见的面食制品之一,建国后逐步形成机械化制面的风潮。因此挂面机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市场上的挂面机不仅能够机械化连续生产,还能形成封闭空间,有效把控食品安全。
   而速食面类出现的时间则较晚,清代时候扬州知府伊秉绶家里的厨师将煮熟的面放入沸油锅,将其捞起后晾干,经过油炸晾干处理的面可以放在热水中随时泡软。像如今的方便面一样,古代也有非油炸工艺,西汉汉高祖时期,韩信军队将荞麦粉与麦粉开糊,煮成八成熟的大面饼,面饼便于携带,食用时只要切成宽条,略微过水。这些都可以算作速食面类的早期形态,后来日本人发明出现代食用的方便面并传入我国。
   尽管现在速食面类势微,尤其方便面这种产品,见诸报端的多是“断崖式下跌”、“三年锐减80亿”等论调,但如果将其作为速食面来看,方便面无不可能在未来以另外的形式存在。更何况如今的方便面企业早已意识到本身品类的不足之处,纷纷采用新工艺对方便面市场进行转型升级比如采用高温、高压炖煨工艺让大块牛肉的存在成为可能;采用直面工艺让人体验面馆级的葱油拌面;汤料包一改原先的代工厂加工,采用浓缩萃取手法还原汤的鲜美……
   面食的起源如今已不能考究,考古所发现的四千年的那碗残渣只能说明面类的存在。随着现代设备的日益精进,逐渐出现适用于家庭用的小型智能制面机。人们只需要倒入面粉,为制面机添好水,设备就能自行和面、揉面、发面、出卖你。至此,面食制作机械已经完成从食品企业到家庭的覆盖,进一步推动面食食用范围的扩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