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去库存任务难吗?深加工试试看

本网原创】据了解,我国玉米去库存任务艰巨,虽然2017年拍卖成交超过5000万吨,但仍有近1.8亿吨临储玉米有待消化,占我国玉米年消费量的90%。那么,面对如此大的库存量,玉米该“何去何从”呢?
 
我国玉米去库存任务难吗?深加工试试看
   有关人士表示,去库存最省事的做法无疑是降价销售,但是与储备粮食的初衷不符。若是大量出口玉米,既实现了去库存,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但是与国外相比,国内玉米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显然,此路也是不通。就当前来看,玉米深加工是去库存的最后一道板斧。
   如果能把玉米深加工环节做大做强,让粮食供需在更高的水平上平衡,这就相当于把口粮需求“储藏”于产业链上,为粮食安全留了一个很好的缓冲带。目前,我国玉米深加工很多产品的产量和市场份额都位居全球前列。另外,不少企业通过引进设备,充分利用玉米资源优势,发展深加工业。
   笔者获悉,山东西王村通过深加工,旧村换“新貌”。与二十多年前相比,如今的西王村人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地刚开始投资建立了一个年产3000吨的玉米淀粉厂,此后又买回了一项玉米淀粉发酵制取甘油的技术,再通过延伸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开发出一水葡萄糖,可以广泛的用于食品加工、医药和化工等领域,玉米附加值得到大提升。
   西王村用一粒玉米叩开了世界的大门,玉米加工产品增加到几十种,玉米年加工规模也从最初的15万吨发展到目前的330万吨。如今的西王村拥有4家上市公司,是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玉米深加工基地。
   除此之外,玉米通过低温物理压榨生产工艺加工的玉米油附加值也得到了提升。近些年,国内玉米油消费量增长迅速,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高端健康食用油品类之一,年复合增长率达20%以上,远高于同期食用油行业年均5%左右的销量增速。
   据悉,长寿花旗下某企业25万吨玉米胚芽加工项目,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采用全自动数字化生产,以及低温物理压榨生产工艺,不仅有利于设备使用性能和产品质量的充分有效发挥,更有效避免因高温压榨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杂质,更好的保持了玉米毛油的天然风味和品质优势,并有效简化后期毛油的精炼处理过程。
   其实,玉米通过深加工可加工成食用的产品之外,还可以作为新型材料用于替代不可降解材料,这也成为各国科学家努力研究的对象之一。随着社会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和人类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重视,聚乳酸以其优良的特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可包装材料等石油基塑料制品,实现生物降解、消除目前困扰世界各国的“白色污染”问题。
   然而,聚乳酸是玉米通过深加工,可聚合而成一种无毒、无刺激性、耐热性高、可塑性和可加工性能好的生物可降解新材料,这属国家大力发展和重点支持的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21世纪以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生物高分子材料。
   总而言之,单纯出售玉米销量不容乐观,但是通过深加工,经过一番循环,能够“吃干榨净”,提高综合利用率,普通玉米身价一下子翻了几番,实现附加值最大化,也能实现去库存的目的。笔者获悉,北安象屿金谷生化科技公司采用德国西门子PSF一键式启停控制系统,玉米投料、净化、浸泡、破碎、分离、脱水、干燥、包装成品的整个生产流程可实现自动控制,除加工成胚芽油、淀粉等产品,还能分解成酒精等多种产品。
   目前,该公司谋划推进生物饲料加工、变性淀粉、肌醇、废液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项目陆续实施,有效应对国家粮食收储政策调整,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力争把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做足做长做全。借此,也希望相关玉米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及时加强设备研发,助力国家以及企业通过深加工解决好玉米库存等问题。(参考资料:粮油市场报、大河网、央视财经、浙江在线、大河网、黑龙江日报、中国新闻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