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酱行业呈现低迷状态 企业该如何突破难点

本网原创】近几年,我们会发现番茄酱这一经常出现在西式餐饮中的调味料,已在不少家庭的冰箱中占得一席之地。不过,根据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番茄产业呈现持续低迷状态,曾经人见人爱的番茄制品已经成为拖累上市公司的业绩“绊脚石”。拿中粮糖业来说,番茄原本被视为支柱产业,但如今却将重心转移至食糖业务。而且有数据还显示2017年1——10月份的番茄酱出口数量和货值都有所下降。造成这一低迷形势的原因在于什么?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解决方案?
 
   有专家指出,2017年番茄酱行业的生产整体向好,但外部因素影响了出口业务,比如环保问题使得部分不达标生产企业相继限产、关停,以及包装材料供应紧张、后期原料加工工厂转移等等。虽说番茄产业生产向好,但加工产能过剩的结果给产业带来不小压力。据统计,我国现有番茄加工企业约182家,日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左右,其中2017年开机生产企业就有100家,造成番茄酱加工产能过剩,一定程度影响市值。另一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在于国际汇率以及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变化。一般来说,番茄酱采购协议都是提前一年按照当时汇率签订,因此价格容易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由于国际经济形式低迷,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都普遍降低,影响了番茄市场的价格。
   产能过剩、国际汇率等降低了番茄制品货值降低,而在生产技术方面,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悉,一些国家为限制中国番茄产品的进入,提高技术性壁垒。比如说,出口韩国、菲律宾等国家的番茄酱都需要出具非转基因证书。再如出口德国的番茄酱要检验杀灭聚酯等项目,并出具符合欧盟农药残留标准的证明。像这类出口限制和标准其实还不少,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番茄制品的出口贸易,也为出口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生产企业去严格把控加工过程,机械制造企业也得通力合作,在生产设备质量及性能上下功夫,保障产品最优品质。
   别看番茄酱产业现在呈下降趋势,当年也有过“巅峰”时刻。新疆是亚洲最大的番茄生产和加工基地,在1996年到2006年这10年间,番茄酱的生产加工规模以40%的平均增速增长,到12年,已有300余条番茄生产线,新疆由此荣升为亚洲最大番茄制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再看向如今,番茄酱产业开始止步不前,为此需要用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将阻碍问题逐一击破。对于产能过剩问题,番茄制品生产企业可以提高出口比重,并进一步打造自主出口品牌,从卖产品走向卖品牌。其次,打破单一的销售格局,将国内与国外市场相结合。
   文章上述有讲到产能过剩问题,但从数据来看,我国的人均消费却只有0.02公斤,反观新鲜番茄有21公斤的人均消费量,可见我国番茄制品的消费前景十分巨大。相关生产企业应利用自动灌装设备、搅拌锅、烘干机等加工设备,衍生出番茄饮品、番茄干等产品,提高番茄深加工价值。另一方面,生产企业还得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分析汇率所带来的影响,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
   番茄酱在很多美食中都担任了重要角色,如它的黄金搭档薯条以及意大利面、蛋包饭、糖醋里脊等等。所以,尽管番茄酱当前还处于低迷状态,但相信未来还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参考来源: 和讯名家、每日经济新闻、新华网、中国食品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