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企聚焦智能化生产线 全方位保障乳品加工安全

本网原创】日前,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南京成功举办。此次大会聚焦乳业智能化生产加工,提升乳企生产智能化水平,全面确保产品安全和品质。纵观乳业,已不乏企业纷纷进行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线建设,为乳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奶企聚焦智能化生产线 全方位保障乳品加工安全
   飞鹤:向“智能制造”迈进
   据了解,飞鹤乳业智能化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各个工厂、车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智能网络,以此为基点,逐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实现智能全产业链集群。
   目前,该企业生产流程已经实现自动化,从收奶、前处理标准化,到蒸发浓缩、喷雾干燥、流化冷却,以及后段智能包装,各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可视化显示,同时对关键的控制参数实现了精准控制,PLC智慧化控制,降低了人为操作的失误率,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在消费者最关心的食品质量领域,实现ERP/MES/PCS的集成,变质量检验为质量保证,全程可追溯,并可进行基于用户需求的定制化配方设计与生产。笔者获悉,该企业产品包装上面都会贴上带有继承信息的身份信息即二维码标签,每听产品都能够实现可追溯,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知晓产品的生产全过程。
   皇氏来思尔乳业:西南智能中央工厂项目签约成功
   该项目建设分两期建设,一期主要建设内容为:智能化低温奶、奶酪生产车间、配套生产辅助设施、技术研发中心等,二期主要建设内容为:常温奶和植物蛋白生产车间及配套设施等,一期项目计划两年内建成投产。
   据业内人士介绍,该智能奶粉加工厂将充分融合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五大领域新兴技术,通过广泛应用工业软件,实现设备互联、实时洞察和柔性自动化,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透明化、可视化、精益化。
   与此同时,产品检测、质量检验和分析、生产物流等环节与生产过程实现闭十环集成,工厂的多个车间之间可实现信息共享、准时配送和协同作业,不仅大大提高企业规模生产能力,还将有效提高企业产品品质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红星乳业:利用智能化生产线打造“放心奶”
   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红星乳业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手工操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只有通过智能化生产才可将生产过程稳定、精确化。
   为此,该企业引进全套GEA自动化生产线,从原奶到成品的所涉及的生产环节(包括杀菌、投料、喷粉、装罐、打码、包装、入库等),基本实现80%以上的自动化智能生产,而工人只监控生产过程。此外,提升包装车间智能化生产条件,增加机械手、自动成箱、自动上勺等先进设备,进一步降低人工包装参与度。
   在管理环节,以及质量管控方面也都实现智能化操作,能够实时监控生产环节各项指标数据。同时,该企业也已经实现全产业链追溯体系,让消费者对产品的生产过程一目了然。未来企业智能化还将在信息技术、干燥工艺能效、智能化车间等方面有进一步的突破发展。
   杜尔伯特伊利乳业:先进技术结合最新生产工艺打造数字化生产线
   笔者获悉,企业引进了来自国际的顶尖单体设备,利用中央自动化控制技术有效的集成,形成统一的控制平台,优化了生产流程,成为产品品质的有力保障。配方奶粉所需的用料生产线自动计算出,可配得上“精准”二字。同时,奶粉用料都通过生产线运送,没有人为接触,极大减少了因为人工接触而造成的污染问题。
   据相关人士介绍,在奶粉工厂内,除了车间的中控室,几乎看不到工人。全自动的生产线由电脑全程操控,所有的数据在中控室的电脑中均有显示。此外,机械设备之间高度配合实现柔性控制,降低整个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出现故障时,能够实时故障报警记录并在中控室显示。
   此后,该企业还将全面提升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比例,及时掌握世界最新技术与适应装备,制定合理的设备购置计划并实施,推进生产过程进一步升级。
   卫岗:着力打造智能牧业全面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近些年,卫岗乳业充分借力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改造,围绕智能牧业、智能工厂、智能服务等建设,着力推动在奶源管理、工厂运营、创新技术等不同维度的转型升级,全面确保产品安全和品质。
   该企业通过以精益化、柔性化、个性化打造智能工厂,对生产过程实行机器人、柔性生产技术改造,连接MES与ERP系统,实施追溯赋码方案等,提升企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未来企业还将进一步加强乳品产业链全流程的质量风控管理,逐步透明化过程信息,让更多人参与到个性化定制产品的研发。
   笔者小结:
   目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中国制造2025”战略也在不断推进中。一些乳企意识到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性,抢占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打造奶粉智能化加工厂,进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而食品机械制造行业也应抓住这一市场机遇,加大智能化设备研发,提高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的适应性,满足企业智能化、柔性化生产需要。(参考资料:黑龙江日报、中华网、大河网、21世纪经济报道、产业经济、天下网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