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原创】 昆虫食品系列前段日子落下帷幕,回首笔者写过的这四种昆虫,从食品生产过程来看,其实他们和其他食物并没有区别,消毒、检测、杀菌一样不差;甚至从营养角度来看也与普通食物相差无几。如果昆虫食品会说话,那它们一定想说:“其实我很干净,并没有那么可怕。”
实际上在昆虫食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中,企业对消费者心理做过充分的了解,在笔者提到的这些昆虫食品中,唯独蝎子做成的油炸蝎子以及恶搞礼物定位的昆虫棒棒糖保留了昆虫原来的形状。(详情请戳:昆虫系列三:五毒之一的蝎子做成食品,你敢吃么?)这两款产品均定位于食用蝎子的人群以及因为好奇而选择尝试的人,因而保留其原有的形状能够更好地夺人眼球。
如果像蝎子那样整只入锅油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的话,做成薯片食品就让人觉得好受很多了。蟋蟀、蚕这两种昆虫都被人尝试着做薯片。究其原因,大概是薯片在西方国家接受程度很高,辐射范围很广,会有更多人“不小心”尝试了这种食品,然后就此爱上昆虫食品也不一定。意大利创业者想要将昆虫食品在中国推广时也选择了薯片(详情请戳:昆虫食品完结篇:吐丝织布的“蚕勤劳”,你敢吃么?)。笔者暗戳戳的被各种文章安利到接受了蚕做成薯片这种食品,然而并没有在各大电商平台发现这种产品,只好压下了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大概可能蚕宝宝还没推广到这种程度?除了做薯片,中国有一家研究中心瞄上了保健食品,将虫草菌种植入蚕蛹,随后培育出的蚕蛹虫草营养价值和野生虫草一样,价格却能便宜很多。甚至还能被进一步加工制作成黄酒、胶囊等。
将产品定位于扩展更多食用人群的昆虫食品则大多选择“低调做虫”。研磨成粉是大多数昆虫食品制造企业会选择的一种做法,蟋蟀就是非常典型的通过研磨成粉发家致富,壮大家族产业链的昆虫。(详情请戳:昆虫系列二:蟋蟀食品国外风靡,你敢吃么?)制粉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毕竟最终要变成进入人类胃里的食品。因而蟋蟀的养殖就需要保证干净卫生,这些蟋蟀也不能像普通蟋蟀那样吃天地露水长大,需要对其喂食人们放心的食物。选取这些经过消毒杀菌的蟋蟀,然后使用冷冻设备将其蟋蟀冷冻,之后再利用烘干设备对其进行脱水干燥,经过这一犀利复杂的流程才能使用搅拌设备将其打碎成为蟋蟀粉。这时出来的粉末就可以像面粉一样利用,做成烘焙食品、意面等面食都可以。在欧洲以及印度已经有多家专做蟋蟀食品的店铺了。
当然也有人选择另辟蹊径,从昆虫身上寻找可以作为食品来源的食物。印度的一个科学家就看上了蟑螂奶。你要和我说蟑螂是卵生而非胎生?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嘛,生活在远东和大洋洲就有一种蟑螂属于胎生,用“乳汁”哺育后代。可别小看这种蟑螂奶,它含有一种蛋白结晶,营养成分经测量是牛奶的三倍。现在只需要解决蟑螂个头过小,乳汁难以收集的问题就好了。当然科研人员已经着手研究,他们打算用酵母做辅助,来批量生产这种蛋白结晶。(详情请戳:昆虫系列一:蟑螂做食品和药品,你敢吃么?)
尽管现如今蛋白质缺失的情况并不严峻,但昆虫能够以更少的环境消耗量出产更多的蛋白质这一点具有无可辩驳的优点。随着人类群体的进一步扩大,昆虫食品或许真能成为日后人们眼中的普通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