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原创】据了解,中国和以色列签订了一项3亿美元的协议,中国将为以色列科研人员提供资金支持,用于研究干细胞培养人造肉的方法,当科研人员成功取得技术突破并降低成本后,中国就可以开始在国内市场生产这种肉类。
“人造肉”优势渐显 或成未来消费趋势?
所谓“人造肉”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人造肉又称大豆蛋白肉,人造肉主要靠大豆蛋白制成,因为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所以人造肉是一种健康的食品。而另一种是利用动物干细胞制造出的人造肉,也就是上述所研究的范畴。
在食品工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人造食品的品类不断的到延伸。从人造鸡蛋到人造肉再到人造蔬菜,这些概念食品的出现一次又一次打破了人们对食品的传统看法。
人造鸡蛋,是用其它原料人工合成的鸡蛋。食用人造鸡蛋虽对人体影响不大,但吃多了会伤胃。而人造米是指淀粉类原料添加各种营养强化物质,用人工方法造粒、糊化、干燥制成与天然大米相似之颗粒。人造米制作成本低、易加工制作、成品质量好、营养丰富、口感柔和、不易老化,既可直接食用,也可供人们按大米的特点加工食用。
国外一些企业和机构正致力于寻找完美的肉类替代品,比如已经量产的用植物蛋白制成的“人造肉”,或直接用动物干细胞培育的肉块。而从营养角度来看,如果纯粹用大豆蛋白做“人造肉”,很多营养物质将会缺失。
行业人士曾表示,从营养角度看吃“人造肉”不能等同于吃畜禽肉。虽然植物蛋白“人造肉”是蛋白质市场的一个有益补充,但并不能真正替代传统肉制品。未来是否成为市场消费主流,还需要看市场消费者的选择。
其实,在传统肉类生产过程当中,是有一些食品安全风险的,例如大肠杆菌的污染、沙门氏杆菌,还有禽流感等病毒感染的问题,在“人造肉”生产的过程中基本上是不会出现此类安全隐患,这也是“人造肉”相对传统生产的肉类食品的一大优势。
据笔者了解,美国一高科技食品公司宣布,其研发出新型的“人造肉”,是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在清洁和可控的环境下“生长”出肉类、鱼类。预计于2018年在美国上市,并已经与中国的肉类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相关产品预计会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和饮食健康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的素食主义者也不断增加。“人造肉”技术的发展获得了许多素食主义者和动物权益保护者的支持。此外,人造肉的生产过程更卫生,也不需像传统肉类一样,需花费众多人力、资源、机器去畜养与运送,所以也能有效降低价格。
据汉普顿科瑞克统计,从当前开始到2050年,整个的食品的供应大概要增长70%左右,对于肉类的供应,从现在到2050年大概要增长100%。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人们需要一个全新的方式来解决肉类供应的问题。而“人造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未来在肉制品供应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解决肉品供求矛盾等问题。
在此大环境下,所谓的人造食品,更多的还是需要靠机械设备来完成规模化生产。人造食品的出现对食品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为食品装备产业带来新的机遇。由此,笔者认为,食品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在致力于主业务产品研发的基础上,不妨延伸一下产品研发领域,如人造食品领域,及其相关设备的研发,也为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多了一份胜算。(参考资料:粮油市场报、中国日报网、环球时报、百度百科、茂鑫网、国食品报 )